DB37T 2706-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ID

CF81FAE9B80D49D6B8D1B838A9FF9ECD

文件大小(MB)

0.43

页数:

37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15-12-31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3.040.01,Z 25,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 2706-2015,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2015-10-13发布,2015-11-13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7/T 2706-2015,I,目 次,前言 . III,引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1,4 监测准备 .. 2,5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3,6 排气参数的测定 .. 5,7 排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 7,8 颗粒物的测定 . 8,9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 10,10 煤质的测定 . 11,11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 11,12 监测分析方法 .. 12,13 监测结果表示和计算 .. 12,1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12,附录A(资料性附录) 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质监测分析方法 .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 采样平台和爬梯 . 18,附录C(规范性附录) 等速率 19,附录D(规范性附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监测技术导则 . 20,附录E(资料性附录) 生产装置运行负荷核查记录 23,附录F(资料性附录) 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统计表 .. 24,附录G(资料性附录) 环保试剂类型、消耗量情况统计表 25,附录H(资料性附录)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全程空白记录表 . 26,附录I(资料性附录) 监测前、后用标准气体对烟气测定仪器示值误差检验记录表 .. 27,附录J(资料性附录) 总排口废气监测结果表 . 28,附录K(资料性附录) 净化效率监测结果表 29,DB37/T 2706-2015,I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岛环控设备有限公司、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博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光、宋毅倩、徐标、由希华、李恒庆、谷树茂、丁君、潘齐、周成、曹燕燕等,DB37/T 2706-2015,V,引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的监测,制定本标准,DB37/T 2706-2015,1,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对固定污染源通过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排放废气中的低浓度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手工监测的准备、采样位置与采样点、监测方法、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煤质的分析测定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本标准适用固定污染源低浓度排放的验收监测、监督性监测、污染防治设施治理效果监测、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验证监测、清洁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性监测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74—2008 煤样的制备方法,GB 475—2008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47 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DB37/T 2537—2014 山东省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DB37/T 2704—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DB37/T 2705—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固定污染源,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通过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3.2,低浓度排放,固定污染源采用目前的最佳适用技术(包括燃烧技术、治理技术等)所能达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低浓度排放限值是根据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等各行业污染物先进治理技术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确定的,3.3,颗粒物,DB37/T 2706-2015,2,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3.4,气态污染物,以气体状态分散在排放气体中的各种污染物,3.5,工况,生产装置的运行负荷,3.6,等速采样,将采样嘴平面正对排气气流,使进入采样嘴的气流速度与测定点的排气流速相等,3.7,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温度为273 K,压力为101325 Pa条件下,对于气态污染物,干排气为露点温度≤4 ℃时,饱和水蒸汽所含水分的排气;对于颗粒物,干排气为经干燥剂干燥后的排气,3.8,过量空气系数,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供给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4 监测准备,4.1 监测方案的制定,4.1.1 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了解固定污染源生产装置的工艺过程和性能、环保设施的性能,根据污染源的环保设施净化原理、工艺过程、主要技术指标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大致范围,结合环境管理需要,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4.1.2 调查生产装置的工况,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规律,以确定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4.1.3 现场勘察污染源所处位置和数目,废气输送管道的布置及断面的形状、尺寸,废气输送管道周……

……